多语种历史文献:北疆文化研究的珍贵史料
北疆文化作为发轫于我国北部边疆地区的区域文化样态,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内蒙古地区一向是中国北方各民族生息繁衍、世代传承、依存交融的共同家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生于斯长于斯的各族人民在你来我往、交错杂居中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北疆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北疆文化。而这一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客观史借由不同语言文字,载入史册、留存于世,成为当下北疆文化研究的珍贵史料。
由于戎、狄、匈奴等诸多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无本民族文字,故未产生直接记述其社会历史文化的本民族文字文献,而丰富的汉文史料就成为认识和了解这些游牧部族历史文化,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主要渠道。
秦汉以来,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以及边疆与中原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有关边疆与边民的知识亦日趋丰富。此时起,中原王朝史家们开始格外重视边疆民族史志的撰述,由此陆续产生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等在边疆民族史志记述方面颇有成就的早期通史或断代史史书。其中《史记》在撰写体例上开创了为边疆民族列传的先河,不仅记载了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历史,还以列传形式,记述了匈奴、朝鲜、大宛等北方、东北以及西域诸部族历史。其《匈奴列传》则成为今日研究古代中国北方匈奴历史文化最早的民族史志资料。《汉书》和《后汉书》继承《史记》撰写体例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超越。前者除收录《史记·匈奴列传》旧文之外,又有大量的增补,从而将西汉时期中原汉民族和北方匈奴民族关系史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后者则增设《南匈奴列传》《乌桓鲜卑列传》《东夷列传》等新的列传,表明东汉以及后续朝代的史家们对古代中国北部边疆地区部族分布情况及其相互间关系又有了新的认知。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