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中的政治观
西汉大儒扬雄希望在儒道衰坏之世重光德政,他创作的《法言》表达了对世道民心的殷切关怀,构建起自己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观。《法言》一书的思想精义,既是对传统儒家政论精华的阐释,也彰显出扬雄对所处时代政治难题的沉思与回应。
对人主体地位的重视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儒家政治哲学的出发点。就如何看待天人关系问题,扬雄在《法言》中鲜明地表现出对人主体地位的重视。他的政治观始终贯穿着对社会大众的关怀,儒家入世情怀在《法言》言语间得以充分展露。在扬雄所生活的时代,董仲舒的天论观影响着整个社会政治制度的人伦根基。董氏视天为至高存在,天子受命于天的观念被反复强化,先秦孔孟极力推崇的德治仁政思想窄化为君本思想。作为天的副本,人的尊严与政治地位退居到天与君的阴影之中。面对所处时代重天轻人的政治逻辑,扬雄提出自己的一系列重人观点。他在《法言·问道》篇中否认了世人所遵奉的天“雕刻众形”的提法,认为世上一切都是自然形成。他将天视为一种客观存在,否定其意志性,指出决定吉凶的是人的道德而非天。这就冲破了董仲舒以来“人”为“天”之副本的政治理念,自觉地向先秦儒家人文主义回归,在客观上也是对当时流行的谶纬神学观点的祛魅。
在讨论影响政治历史进程的天人因素上,扬雄以楚汉之争为例,明确指出项羽败在性格刚愎自用,而刘邦能善用众人智力以成事,因此战争胜负不是由天决定,而是靠人自己,根本上是人的问题,无关天意。这就充分肯定了人在政治演变中所发挥的作用。另外,在西汉社会君权至上的氛围中,扬雄依然为居于下位的人臣争取政治地位。《法言·寡见》主张“惠以厚下,民忘其死;忠以卫上,君念其赏”,充分体现了对人主体地位的重视。
扬雄否认天是主宰一切的造物主和有意志的人格神,弱化了“天”的主宰性,这使得他在天人关系、君臣关系、官吏与百姓关系上,更注重人的主导作用,把解决现实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立足点置于对大众百姓的关怀之上,体现了儒家政治的务实精神。
鲜明的民本色彩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