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如果大家都厌恶他,你一定要去观察,为什么他被人厌恶,不能够轻易相信众人的意见。也有人被众人所推崇,同样也不要轻易相信,要考察一下,他为什么被人赞叹?这说明,判断一个人的贤德与否,不能仅仅依靠沸沸扬扬的意见,而必须自己深入考察、细致了解具体情况,明辨众人赞扬或毁谤一个人的真实原因。
《史记》记载,齐威王刚即位的九年之间,诸侯都来讨伐他,致使国家得不到治理。于是,齐威王召来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之后,我每一天都能听到毁谤你的言语。但是我派人视察即墨,发现田野都得以开辟,人民丰衣足食,官府没有积压的公事,齐国东部地区因此得以安宁。这是因为你不会讨好我的左右以求得赞誉的缘故。于是,齐威王封赏了即墨大夫一万户食邑。接着,齐威王又召来阿地的大夫,对他说,自从派你去驻守阿城,每一天我都能听到赞叹你的声音。但是我派人到阿地视察,田野没有得到开辟,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赵国攻打甄地的时候,你不能出兵去救援;卫国取得薛陵的时候,你居然连这件事都不知道。这是由于你善于以重金巴结寡人的左右以求取声誉所导致的。所以,当天齐威王就处置了阿地的大夫,而且把曾经赞誉阿地大夫的人也一同处置了。结果,齐国上下都感到很恐惧,人人不敢再文过饰非,转而做事务求真实,最终齐国得到治理。齐威王的成就正是因为做到了孔子所讲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中还记载,子贡曾经向孔子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乡人皆好之,何如?”全乡的人都赞叹他好,能不能判断他就是一个善人呢?孔夫子说:“未可也。”还不一定。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如果全乡的人都厌恶他,可不可以判定这个人就是个恶人呢?孔子说:“未可也。”也不一定。“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不如全乡里善良的人都喜欢他,不善良的人都厌恶他,这样才能够判断出这个人的善恶。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