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推进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破解基层治理中“小马拉大车”的难题,这是我们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必须面对的课题。这一课题的问题的核心,是基层单位在资源有限、权责不匹配的情况下,承担着繁重的治理任务,导致工作效能低下、干部疲于应付、群众获得感不足。上级高度重视基层治理现代化,文件明确提出要“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下面,我结合调研与实践经验,从问题根源、解决路径和未来方向三方面,谈几点思考。
一、深刻认识“小马拉大车”问题的根源
“小马拉大车”现象,表面是基层资源与任务的失衡,深层则是体制机制与治理能力的不适配。具体表现为:
(一)权责边界模糊,基层“权小事多”。上级部门在任务下放时,往往“甩包袱”式压责,却未同步赋予相应的执法权、审批权或资源支持。例如,某村承担了环保、安全、民生等20余项职责,但既无专业队伍,也缺乏资金保障,最终导致“责任层层加码,落实步步打折”。
(二)形式主义加重负担,干部“疲于填表”。考核指标过多、台账资料过滥、会议文件过频,挤占了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时间。某社区一年需填报各类表格200余份,参加上级会议近百场,工作人员直言:“时间都耗在应付检查上,哪有精力办实事?”
(三)数字赋能“水土不服”,技术手段难落地。智慧治理平台在城市社区成效显著,但在农村却面临“空心化”挑战。留守老人不擅长使用手机填报信息,网格员不得不反复上门代劳,反而增加了工作量。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干部“干多干少一个样”。基层干部长期面临待遇低、晋升难、压力大的困境。某市调查显示,超过60%的社区工作者月收入不足4000元,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二、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的实践路径
解决这一难题,需从“减负、赋能、增效、聚力”四方面协同发力,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群众满意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减负:厘清权责边界,破除形式主义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