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X会指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24年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中提出4项重大行动,第一项就是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应注重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离得开、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融得进、可持续”,让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释放新型城镇化新动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一方面,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强调由“重速度”向“重质量效益”转变,注重把人放在城镇化的核心地位,从而迈入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阶段。另一方面,农业转移人口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主体,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从本质上看,传统城镇化在于促进“职业转换和地域转移”,新型城镇化则侧重于落实“身份转换、角色转型和成果共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巨大内需潜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涉及农村人口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的转变,是释放内需潜力的有效途径。从直接效应看,农业转移人口数量众多、规模庞大,其市民化过程具备形成巨大消费市场规模的前提条件。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有近3亿农民工,加上由此形成的潜在农业转移人口,如果开启“一人进城、举家定居”的模式,将形成数万亿元甚至几十万亿元的庞大需求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从间接效应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助于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随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新增的社会服务需求将催生一系列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带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快速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也能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强劲发展动力。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