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释放图书馆文献资源数据价值
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图书馆作为文献收集、保存和整理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近年来不断加强文献资源数字化加工及电子资源、网络资源、政府公开信息、影音资源的采集和保存,逐步发展成为全面开放的知识中心和海量文献信息战略保存基地,2022—2023年全国公共图书馆馆藏总量14.36亿册/件,数字资源总量1124万TB。在信息网络泛在延伸、智能技术普及应用、数据资源价值凸显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图书馆海量多模态异构数据的高效汇聚、有序组织、融合利用和开放共享,是贯彻落实国家数字文化战略、推动图书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应有之义。
构建高质量、立体化的信息资源保障和知识服务体系
图书馆人本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宗旨,以文献为纽带,以编目为起点,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对存藏资源进行加工、转换和再创造,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文化资源和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
文献资源内容的深度加工和揭示。对文献内容进行OCR全文识别以及细颗粒度的内容标识、关键知识点的标签和标引,构建了多个基础性、公益性、普及性的知识库,对古籍文献内容中的术语、图像、地理信息等进行知识点识别和精细化标引并提供知识图谱、语义检索等服务,让传统文献资源以更精细、便利的方式为人们所获取和使用。
文献资源呈现形式的创新和拓展。以传统文献资源的内容为根本,通过数字孪生、3D建模、VR/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人机交互的新型数字资源,如《永乐大典》VR全景文化典籍等,实现了虚拟现实技术与古籍文献阅读服务的融合创新。通过资源汇聚和组织相关技术,把不同来源文献的数据对象及结构功能进行整合重组,实现“一种内容、多种媒体”“相同内容、不同呈现”的富媒体形式,发展适应数字网络环境的阅读新体验。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