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斗争一刻也不能停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改革任务,对“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作出重大部署,要求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指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清障护航。
腐败是历史、文化、经济、制度、环境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一些错误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有的党员干部存在特权思想,认为自己拥有特殊地位和权力,应该享受特殊待遇,有的崇尚“关系学”,无视制度规则,让改革措施空转,形成阻碍改革进程、拖累高质量发展的“中梗阻”。此外还应看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反腐败的复杂性和难度前所未有。一些地区、部门或单位职能转变仍不到位,对资源配置和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特别是有的领域制度规范尚不完善,新兴领域还存在制度空白,给权力设租寻租留下空间。一些利益集团通过垄断资源、操纵市场等方式获取巨额利益。在政商关系方面,“官商勾结”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公平竞争原则;有的搞“清而无为”,对企业家正当诉求置若罔闻,让惠企利民的改革措施落不了地。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还有的党员干部政绩观扭曲,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有的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热衷于作秀造势;有的思维保守僵化,机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背离改革初衷;有的开展执法检查过多过滥,随意性强,干扰经营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有的觉得制度太严,奉行“不干事就不出错”,甘于“躺平”。在严的态势下,明的不敢了、暗的出现了,惯用的没有了、新花样出现了,腐败呈现出新型化、隐匿化倾向,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始终坚持用改革精神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