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如何双向赋能
2024年11月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求“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统筹推进为基层赋能和减负”。这不仅为社会工作服务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特色基层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呈现出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
长期以来,“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在我国存在不同的目标要求和运行体系。“基层治理”一般是通过政府、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居民等多方参与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在于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的结合更好地服务于群众,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关键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多方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社会工作”则是一种专业服务,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帮助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福祉和社会功能。其核心在于服务、赋能和促进社会公正,关键在于要学会运用专业服务方法来解决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因此,两者在工作内容方面,“基层治理”主要是在党组织领导下以协同合作方式有效调处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事项,而“社会工作”则更关注社会领域的事务,尤其是个体和家庭的福祉。两者虽有交叉,但侧重点不同。在组织方式方面,“基层治理”通常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参与的方式实现;而“社会工作”则更注重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方式方法提供服务。
在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中,社会工作常被视为补充性服务,其功能多着眼于解决个体或家庭的微观问题。然而,在新时代社会治理框架下,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二者不再是简单的“服务嵌入”或“工具辅助”,而是逐步演化为“系统融合”与“价值共创”的新型关系。对此,我们可以分别从“社会工作”和“基层治理”两个不同方面的实践来看待新时代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双向赋能。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