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灰色战争”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将“战争”定义为“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这一定义指出了战争的最终目的是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手,至今仍然得到广泛认可。应该注意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要达成战争的目的,攻城略地、杀伤敌人或破坏其生存基础的暴力行为,早已不是唯一途径。
相关概念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的诸多实例表明,有的国家越来越倾向于采用隐性的非动能手段,通过对对手实施软杀伤或通过改变观念、争夺人心来达成战争目的。在海、陆、空、天等传统对抗领域之外,以这类手段挑起冲突,既能达到战略目标,又不跨越显性冲突的门槛,甚至还可以通过代理人来发起冲突,为否认敌对行为提供借口。为此,美国军事理论界最早提出了“灰色地带”(GrayZone),来指代这些介于和平与战争之间,往往以低于暴力门槛的形式进行争夺的中间地带。随后,西方国家学术界和官方文件频繁出现“灰色地带的战争”“灰色地带的作战”“灰色地带的挑衅”和“灰色地带的冲突”等相关概念。
实际上,“灰色战争”并非什么新事物,只是由于当前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使其可行性和地位作用更加凸显,才日益成为各方角力的重点。“灰色战争”概念的提出,是各国重新审视战争本质,顺应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
一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泛扩散和运用。信息化时代,联结民众的不仅仅是族群、血缘、文化等传统因素,还有信息、心理、价值观念等全新元素。信息技术容易获取和运用,特别是新媒体等社交工具的普及,便于这些全新元素的传播,为“网络战”“战略宣传”等灰色手段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助力。
二是现行国际规范对传统战争的强制约。现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对国家发动传统战争的权力作出了严格限制,但对“灰色战争”这种隐秘的、难以定性的战争形态的制约较弱。这样一来,传统战争和混合战争在国际规则规制方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约束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灰色战争”的兴起。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