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省份开辟人工智能新赛道的实践探索
随着DeepSeek在全球火爆,国内掀起学习应用人工智能的新热潮,人工智能热潮奔涌,带来全新机遇与挑战。各省区市摩拳擦掌纷纷思考在这场新赛场上的路径和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鲜明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成立由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广西人工智能发展工作专班,召开专题会议深入研究、周密部署,为产业发展锚定方向、筑牢根基,迈开了从“跟跑”到“特色领跑”的实践探索。
广西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现状怎样?有哪些亮点和成就?如何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广西又该如何凭借地缘优势智联东盟,力争打造人工智能新枢纽?作为中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既面临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较为传统等挑战,也具备毗邻东盟、民族文化多元、自然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中,广西以“特色领跑”为目标,通过差异化路径实现突围,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可借鉴的有益经验。
从“跟跑”到“特色领跑”:构建差异化创新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智能经济发展,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区域经济学的“本地化能力构建”理论分析,欠发达地区需要通过技术适配性创新实现跃迁。广西通过I技术与本地资源禀赋的深度耦合,形成了“低成本、高适配”的改造范式。广西的I发展摒弃了“全盘复制”模式,转而以“民族特色+产业痛点”双轮驱动,构建“需求导向型”创新体系。截至2024年5月底,广西人工智能相关企业2447家,较2023年增长19.77%。在产业智能化改造方面,柳州五菱汽车打造的“智慧工厂”是典型案例。通过部署工业机器人、I视觉质检系统和数字孪生平台,生产线自动化率提升至95%,产品缺陷率下降70%,同时实现每台车能耗降低18%。这一模式被推广至玉柴机器等企业,推动广西汽车产业2022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在传统工业升级方面,南南铝业引入I能耗优化系统,电解铝环节电耗降低8%,年节约成本超2亿元;糖业生产中,I光谱分析技术使白糖杂质检测效率提升20倍,崇左糖业园区年增效达1.5亿元。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