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攻坚战:鲁西南战役的开局之战
如果说鲁西南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大反攻的序幕,那么鲁西南战役中的首战——郓城攻坚战,则是战略大反攻的首战首胜之战。1947年6月30日至7月8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强渡黄河,一气呵成完成对郓城守敌的合围、分割和围歼,以伤亡1928人的代价,歼敌1万余人,俘中将副师长以下人员8558人,缴获武器装备若干。
兵贵神速,快速接敌围城
1947年夏,中共中央根据战争形势,决定转入全国性战略反攻,并将中原大别山地区作为主要突击方向。6月30日夜,根据中央指示,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以鲁西南战役拉开战略反攻序幕。郓城是国民党黄河防线的中枢,防御严密,驻军为国民党整编第55师,中将师长曹福林作战谨慎、擅长守城。围攻郓城的是由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和晋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该纵队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善于攻城。因此,郓城攻坚战注定是一场不平凡的攻防大战。
6月30日夜,第1纵队主力分2个梯队,分别由张堂、魏山两地强渡黄河,并迅速分割围歼敌第55师第74旅、第29旅守军。第1纵队选择汛期强渡黄河,而且如此神速围城,让守敌始料未及,于是慌忙收缩兵力于郓城,加修防御工事、增筑堡垒据点,依托坚固城防体系固守待援。攻城部队渡河后迅速向定点部署点位穿插,至7月2日,第1纵队已完成外阻援兵、内困守敌的有利战场布势。
大军兵临城下,第1纵队官兵根据攻城作战特点,迅速采取战术近迫作业,利用3昼夜在冲击出发阵地挖筑起环城堑壕和14条通向冲击出发阵地的纵向交通壕,使官兵可隐蔽突然接敌,火力队能近迫城墙50至100米进行直瞄射击。攻城战斗一打响,官兵们利用交通壕与射击掩壕隐蔽机动,迅速抵近城垣前沿,靠近外壕发起冲击。由于射击和冲击距离缩短,人员伤亡减少,增强了攻击突然性,使守城敌军一开始就陷入被动和不利局面。
重点用兵,优势兵力破城
郓城城墙宽厚坚固,防御体系严密,有一道高7米、宽3米的环形砖墙,城下有一条3至5米宽、2至3米深的护城壕,城内还收缩集中了敌第55师重兵。攻城部队根据以上情况制定攻城部署:重点多方向突击,在主要突击方向集中优势兵力兵器破城。为避免敌机突袭,保证攻城战斗速战速决,杨勇决定发挥近战夜战特点,将总攻时间定于7月7日黄昏。
全文约2494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