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听“民声”才能更好惠“民生”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活力。民生持续改善,既有助于扩内需、促消费、稳投资,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参与社会生产的积极性,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发展和民生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党员干部要积极倾听民声,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
听民声、惠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教给我们的重要方法。早在他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期间,就在大街上摆开方桌,和老百姓坐在一起,当场询问意见、解答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场院中、村寨凉亭里、民居屋檐下,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与当地群众亲密围坐、问计问需的身影。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体悟到,只有真正深入基层一线倾听民声,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才能把民生工作落实到老百姓的心坎里。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民生需求也步入了新阶段、发生了新变化,但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如何把“民声”所盼变为“民生”实绩,映照着初心使命、考验着责任担当。特别是对于市级层面来说,既承接着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又肩负着做好市域和所辖县区工作的重要职责,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城乡更美丽、让群众生活更美好。实践中,就是要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落实到为民造福的具体行动上,既擘画好发展“大棋局”,又常念民生“冷暖事”,校准政绩观、大局观、人民观、公仆观“四种观念”,加快把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图景。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