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崖遗址:实证中华文明本土起源说
城子崖遗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区龙山街道,是著名的龙山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地,该遗址的发掘创造了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多项第一:第一个由中国国家学术机构独立发现和发掘的史前文化遗址;第一次绘制考古地层图、运用地层学考古原理的考古发掘;我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独立自主、有目的发掘的第一座史前遗址;中国境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个黑陶文化遗存。城子崖遗址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考古特别是史前考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高地。
龙山文化的发现与命名地
城子崖遗址于1928年由考古学家吴金鼎发现。当时,吴金鼎细致地考察了该遗址的范围和文化层厚度,并收集了大量的遗物,其中就包括一种从没见过的漆黑发亮的陶片,另有骨、贝、石器等。1930年11月7日,由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山东省教育厅联合成立的“山东古迹研究会”开始对城子崖遗址进行首次正式发掘,此次发掘由考古学家李济主持,前后历时整一个月。在此次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为区别于仰韶文化先前发现的彩陶,发掘者最初将其命名为黑陶文化,后随着同类遗址遗物在他处的不断发现,考古学家依考古学惯例以城子崖所在地命名为“龙山文化”,这是我国学者、学术机构自己发现、发掘并命名的第一个史前考古学文化。
自1930年确立龙山文化之后,全国各地发现的同类遗存不断增多,地域也从黄河下游扩展至黄河中游和长江下游地区。特别是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中原地区和其他区域的同类考古新发现迅速增多,聚集在龙山文化名称之下的考古遗存,已经远远超出了一支考古学文化的范畴,从而形成了“泛龙山文化”的格局。考古学家严文明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龙山时代”的概念,以指代大致年代为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前21世纪的各地龙山文化遗存所处的时代,并指出龙山时代是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铜器的出现、快轮制陶的发展、纺织业的进步、打井技术的使用、房屋建筑技术的大发展和早期城市防御设施的完善,这些重大发明和成就使得龙山时代成为中国史前社会大变革和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段。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