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题
基层是“熟人社会”,人际关系以地缘、血缘和人情关系为纽带织成了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络,从而使监督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严重制约了监督效能的发挥。有效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题,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必然要求,对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必须以改革精神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题,从完善制度、文化培育、技术赋能、创新方式等方面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让老百姓可感可及,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完善制度,建立“去人情化”监督机制
明晰权责清单,压缩自由裁量空间。“熟人社会”大多讲求关系而不是原则,办事大多凭关系亲疏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建立“去人情化”监督机制,就要将基层管理服务事项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务细化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操作流程,明确办理要求,建立监督评价机制,确保权力运行做到“一切工作有程序,一切程序有控制,一切控制有规范,一切规范有依据”,从而压缩自由裁量空间,减少人为干预和“暗箱操作”的生存空间。
细化监督制度,强化制度执行效力。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政府公信力。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题,必须完善制度体系,制定简明具体、务实管用的监督制度,明确监督对象、内容、方式和责任,确保监督工作有章可循。强化制度执行,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明确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对制度执行不力的行为严肃查处。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基层监督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将基层监督制度细化到每一个细节,把制度执行强化到每一个环节,夯实基层治理的坚实基础。
探索异地任职,减少人情关系影响。在基层治理中,人际关系犹如一张无形的网,干扰监督工作开展。本地任职干部在处理纠纷、落实政策时,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难以坚持原则,而异地任职干部则能摆脱地缘、血缘关系的影响,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履职。同时,要推行纪检监察干部异地交流任职,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情面”顾虑、排除人情干扰、防范拉拢腐蚀,动真碰硬执纪执法,加大反腐办案工作力度。
文化培育,强化法治与规则意识
全文约2539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