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2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处于联城带乡的关键节点,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只有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才能培育强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这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内在逻辑
“兴业、强县、富民”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兴业是关键驱动,强县是空间载体,富民是最终目标。三者互促发力,增强内生动力,才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的物质基础。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县域产业的发展既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也包括第二、三产业的延伸与融合,充分利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的资本、劳动、土地、技术和信息等要素流动,以县域为统筹单元激发城乡产业发展潜能,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多样化,实现城乡资源的互补与协同。县域产业发展不仅关乎农村地区自身的繁荣,同时还为县域经济发展与城市产业拓展提供了更多资源和更宽广的腾挪空间。没有产业发展带来的物质基础,强县富民只能是空中楼阁。乡村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承载着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业等多样化的产业形态;借助城市的市场和技术溢出效应,乡村可以更好地融入经济大循环,实现更高层次的经济要素配置与产业增值。乡村产业稳步升级并与城市产业形成良性互动,使乡村内生发展力量与城市要素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互嵌,从而塑造城乡融合的双向联动格局。乡村产业兴旺不仅蕴含着经济利益,也承载着乡村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人口外流和乡土文化衰退等现象,提升乡村社会的治理能力和凝聚力。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