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24-09-0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宗教大会上,德国神学家孔汉思提出《全球伦理宣言》,指出“每个人都应受到符合人性的对待”,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理论支持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遂被一致确定为世界各宗教文化的“金规则”。 


“推己及人”构架“仁”与“恕”的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早在《论语·卫灵公》中出现两次,一次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即是说,出门办事应该怀着一种类似于接见尊贵宾客的心情,处在贵族地位役使民众时,要像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一样,自己所不要的也不应该强加给别人,只有这样,无论在邦国之中,还是在家族之内,都不会遭到人们的怨恨。另一次,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终身奉行时,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则材料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似乎是对某个概念的注疏。冯友兰、杨伯峻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孔子对“恕”的定义,也即对人们终身奉行原则的解释。那么,如何理解“仁”与“恕”的关系呢? 


《论语·雍也》记载子贡问孔子,假如有人博施济众,是否算作“仁道”,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的意思是,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立身,也要让他人立身,自己想事业通达,也要让他人行得通,能拿自己打比方,便得到了“仁道”的方法。冯友兰由此把“忠恕”看作是实行“仁”的方法,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的是“忠”,是积极的方面,而消极方面的“恕”即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全文约2641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
阅读全文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


推荐阅读

  1. 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党课
  2. “七一”党课讲稿:汲取党史智慧力量,淬炼过硬组工作风
  3. 市应急管理局2025年上半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及下阶段工作计划
  4. 县总工会2024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5. 领导班子隐形变异作风问题查找清单
  6.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巡视整改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讲话
  7. 国有企业关于构建巡视整改长效机制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8. 2025年上半年思想政治工作总结(2篇)
  9. 2024年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述法报告
  10. 2025年作风建设学习教育开门办教育实施方案
  11. 走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新路”
  12. 在2024年全市社会化禁毒宣传工作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
  13. xx县水务局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14. 公立医院满意度提升工作实施方案
  15. 组织部长在部机关全体干部警示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提纲

文章排行

微信端二维码

  1. 扫码进入《老笔杆子》微信端

客服二维码

  1. 扫码联系《老笔杆子》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