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行地区民营企业引才留才的思考
人才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破解民营企业引才留才难瓶颈,市委政研室(改革办)赴浙江、广东、成渝等地开展专题调研,梳理分析了其引才留才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工作建议。
一、先行地区的经验做法
先行地区以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不论是党委政府还是民企本身,对人才引进工作都有强烈的紧迫感,持续创新引才举措,主动集聚人才,以人才兴推动企业兴。
(一)强化政策配套,推动引才落实落细。先行地区虽对人才有天然的虹吸效应,但在民企人才引进上仍持续发力,密集出台一系列创新性系统性的政策举措,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坚持产才融合,引导民企引进紧缺人才。坚持需求导向,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制定人才招引政策,形成了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好态势。比如,重庆市20XX年出台《关于推进人才工作精准施策的指导意见》,“一企一策”定向给予资金、科研项目等方面支持保障,引导企业聚焦“芯屏器核网”(芯片、液晶面板、智能终端、核心零部件、物联网)智能产业链吸引优秀人才落户。二是量化考核指标,压实民企引才主体责任。将民企引才工作与用地、用能、金融等指标直接挂钩,有效调动企业引才积极性。比如,台州市温岭市把人才创新指数纳入企业“亩均论英雄”绩效评价体系,其中人才引育、人才密度、创新强度等指数分别占10%、2%、10%,共计22%权重,为体系内第二大权重,通过科学测评企业人才创新指数,推动能源、土地等资源要素向人才工作先进企业倾斜。三是落实奖补政策,降低民企引才成本。成本是民企引才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成本高,为企业带来的直接效益具有滞后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企引才的积极性。温州市针对这一问题,于20XX年出台奖补政策,明确提出民企每新全职引进1名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类人才,按企业实际研发投入1:1比例给予奖励。为提高政策兑现效率,温州市改进财政体制,采用转移支付方式,将兑现权限下放至县区级,打通民企引进人才“最后一公里”。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